5月30日,科学家故事会——2023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广州市科协供图
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下称“市科协”)遴选发布了20位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并邀请十余位院士专家结合自身科技工作经历,讲述科学家精神传承的故事。
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是市科协有效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职责缩影——
(相关资料图)
尊重科学,奖励创新。最美科技工作者在掌声中,娓娓道来科研心声、点亮精神火炬,让知识理念深入人心;
服务人才,激励有为。“最美科技工作者”既有院士大咖,又有90后新农人,前辈学者带动新生力量踊跃求索;
走进群众,鼓励科普。系列活动通过直播抵达千家万户,科技工作者的平易风范和智识风采,让尖端奥秘不再神秘。
今年来,市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挺进主战场
助力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
被誉为“粒子魔术师”的朱昆在离子源、束流配送线等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身为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他,常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科研成果如何产业化?如何运用产业化成果反哺科研?
“在市科协等单位的支持下,我们申请了院士工作站。”朱昆提到,等离子装配研发生产、高端装备国产化等方面,院士工作站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助力科创要素挺进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有赖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今年,市科协聚焦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实施科技经济融合行动。在此过程中,市科协的重要工作举措包括搭建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渠道和支持平台,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创中国”建设;做好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发挥投融资联盟作用,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等。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袁进正带领团队,致力于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眼科影像装备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眼科疾病精准智能诊断,为眼病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袁进坦言,在科研成果评估、专利申请和保护、产业市场对接转化等方面,市科协等组织部门可提供全方位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意味着要打通科研端和产业端,需要引入跨界人才。市科协为我们的人才引进解决了大量后顾之忧。”袁进说,例如市科协会协助海外人才迅速适应国内的创新环境;定期组织人才交流座谈,帮助人才迅速进入科研角色。
打造新家园
建设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家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和系统谋划,给科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在深化科协改革中开拓创新,始终注重建强组织、擦亮品牌,持续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市科协十届五次全委会议提到。
在广州,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有温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分享了这样的故事:疫情期间,市科协专门给每位院士发短信,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需求,并希望尽力协调帮忙。“精神上的关怀爱护,让我们科技工作者深受感动。”侯凡凡说,“市科协作为桥梁纽带,不仅把党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传达下来,也把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愿望向上传递。”
在广州,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有广度”。
上至银发院士,下至幼龄孩童,在市科协的引导下能够像家人一般“近距离”接触。入选了广州科技传播联盟首批科学传播大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时常应市科协邀约走进小学、社区举行讲座。“我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目标,在他们接触科学之初就思考未来如何才能成为工程师、医生等。”苏国辉表示。
在广州,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有密度”。
线上,市科协正在探索“互联网+服务”工作模式,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服务。线下,市科协建设广州院士专家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为来穗院士打造咨询服务平台、学术交流场所和成果展示空间。同时,在科技工作者密集的园区、企业、高校等探索推进实体化“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拓展海智工作平台等。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市科协贯通线上线下、联动海内海外,不断为科技工作者打造业务扶持的平台、共同成长的家园。随着科技服务的“后援力量”越来越强,广州科技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培育后备军
引导下一代科技工作者成长
获评本年度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后,广州石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增城区特聘农技员沈燕芬在朋友圈里分享道:“能跟诸位科技界大咖同框是我的荣幸!我们农机人的形象不再是‘土’,更多在于‘专’,以科技赋能的专!”
以90后新农人的身份与院士学者同台,令沈燕芬备受鼓舞。如今,她致力于把无人机等新技术用到种粮上。“市科协会帮助我们引进、推荐科技专家资源,助力农业生产。”沈燕芬相信,老一辈的硬核技术+90后年轻一代的新思维,可以为农业这个传统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帮扶激励,沈燕芬还发现,市科协开展的科普教育也在成为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年轻人对于现代农业很好奇,在我的抖音号后台,很多小伙伴留言说想过来学着开农机。”沈燕芬说。
当前,市科协持续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包括完善联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调查研究,修订完善《广州地区院士工作联络制度》;完善培养机制,加强人才结构分析,聚焦科技人才评价、院士专家推荐、青年人才成长等科技工作者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完善交流机制,聚焦科技人才群体特色,走进园区、高校、企业等搭建即时交流平台,等等。
在侯凡凡看来,政府、社会和各类群团组织越来越关注科技工作者,如今已硕果渐出。
“在市科协的组织引导下,越来越多中小学生走进大院大所,培育对科学的兴趣。”侯凡凡观察到,中小学生在显微镜下看活体细胞会感到很兴奋,并由此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她指出:“很高兴看到近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蓬勃生长,只有年轻人接好‘接力棒’,国家和民族才能有希望。”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